医院电话:
0516-89219999
体检中心:
0516-89227668/89227811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中医文化中医宝库›常见名贵中药的鉴别
常见名贵中药的鉴别
时间:2015/5/19 11:50:00浏览量:1915
1牡丹皮鉴别
编辑
【药 名】:牡丹皮
【拼 音】:MUDANPI
【英文名】:Tree Peony Bark
【来 源】: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。
【功 效】:清热,凉血,和血,消瘀。
【主 治】:治热入血分,发斑,惊痫,吐、衄、便血,骨蒸劳热,经闭,症瘕,痈疡,扑损。
【性味归经】:辛苦,凉。①《本经》:“味辛,寒。”②《滇南本草》》;“性寒,味酸辛。”③《本草备要》:“辛甘,微寒。”
  入心、肝、肾经。①《珍珠囊》:“手厥阴、足少阴。”②《纲目》:“手足少阴、厥阴四经。”③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“入肺经。”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【用药忌宜】:血虚有寒,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。《本经逢原》:“自汗多者勿用,为能走泄津液也。痘疹初起勿用,为其性专散血,不无根脚散阔之虑。”《得配本草》:“胃气虚寒,相火衰者,勿用。”
【药物配伍】: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畏菟丝子。”②《古今录验方》:“忌胡荽。”③《唐本草》:“畏贝母、大黄。”④《日华子本草》 :“忌蒜。”配地骨皮,除热;配生地,清热散血;配赤芍,凉血清热、活血祛瘀。
【别 名】:牡丹根皮(《纲目》)、丹皮(《本草正》)、丹根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。牡丹 ,又名:鹿韭、鼠姑(《本经》)、白术(《广雅》)、百两金、吴牡丹(《唐本草》)、木芍药(《开元天宝遗事》)、花王(《洛阳名园记》)、洛阳花(《群芳谱》)、铁角牛
【处方名】:丹皮、牡丹皮、粉丹皮、凤丹皮、炒丹皮
  处方中写丹皮、牡丹皮、粉丹皮、凤丹皮均指生牡丹皮。为原药材去除杂质,切段入药者。
  炒丹皮为丹皮段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。
【商品名】:原丹皮:又名丹皮、牡丹皮、连丹皮。为植物牡丹未刮去外皮的较粗大的根皮。
  细丹皮:为选过原丹皮后,下余的较细者。
  骨丹皮:为细丹皮未抽去木心者。
  刮丹皮:又名粉丹皮。为植物牡丹根皮刮去外皮者。
  凤丹皮:又名凤丹。为产于安徽铜陵地区凤凰山者。品质最优。
  瑶丹皮:又名瑶丹、姚丹。为产于安徽南陵地区者。品质亦优。
  川丹皮:又名垫丹。为产于四川省垫江、灌县者。
2没药鉴别
编辑
【药 名】:没药
【拼 音】:MOYAO
【英文名】:myrrh
【来 源】: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。
【功 效】:散血去瘀,消肿定痛。
【主 治】:治跌打损伤、金疮、筋骨、心腹诸痛、症瘕、经闭、痈疽肿痛、痔漏、目障
【性味归经】:苦,辛,平。①《药性论》:“味苦辛。”②《海药本草》:“味苦辛,温,无毒。”③《开宝本草》:“味苦,平,无毒。”
  入肝、脾、心、肾经。①《本草经疏》:“入足厥阴经。”②《本草新编》:“入脾、肾二经。”③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心、肝。”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,1~3钱: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用药忌宜】:孕妇忌服。①《品汇精要》:“妊娠不可服。”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凡骨节痛与夫胸腹胁肋痛,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。产后恶露去多,腹中虚痛者不宜用。痈疽已溃不宜用。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不宜用。”
【药物配伍】:配乳香,活血散瘀、行气舒筋;配穿山甲,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。配血竭,活血散瘀、止痛。配雄黄,消肿生肌、燥湿解毒。
【别 名】:末药(《纲目》)、明没药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【处方名】:没药,末药,制没药,炙没药,醋炒没药,明没药,生没药,生明没药。
  处方中写没药、末药均指生没药。为原药去杂质,打成碎块入药者。
  制没药又称炒没药。为净没药用文火炒制后入药者。
  醋炒没药又称炙没药。为净没药炒至熔化时,淋洒米醋,炒干水分,取出,然后入药者。
【商品名】:明没药:为红褐色至紫棕色块状物,略透明,无杂质,质佳。
  狗没药:又名狗皮没药、马没药、马皮没药。为用狗皮或马皮包裹者。质次。
  天然没药:表面呈黄棕色或红棕色的没药团块。
  胶质没药:表面呈深棕色的没药团块。
  没药:各类没药的统称。均以微透明、显油润、香气浓、味苦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①没药树(《大明一统志》)分布热带非洲和亚洲西部。②爱伦堡没药树分布红海两侧的海滨地区,及阿拉伯半岛从北纬22度向南至索马里海滨一带。药材主产索马里、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。以索马里所产者最佳。
3麝香鉴别
编辑
【药 名】:麝香
【拼 音】:SHEXIANG
【英文名】:Musk
【来 源】: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。
【功 效】:开窍,辟秽,通络,散瘀。
【主 治】:治中风,痰厥,惊痫,中恶烦闷,心腹暴痛,症瘕癖积,跌打损伤,痈疽肿毒。
【性味归经】:辛,温。①《本经》:“味辛,温。”②《别录》:“无毒。”③《药性论》:“味苦,辛。”
  入心、脾、肝经。①《本草汇言》:“入足太明、手少阴经。”②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心、肝二经。”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入丸、散,3~5厘。外用:吹喉、畜鼻、点眼、调涂或入膏药中敷贴。
【用药忌宜】:孕妇忌用。
【药物配伍】:配冰片:开窍醒神。配乳香:活血消肿止痛。配肉桂:催产下胎。
【别 名】:当门子、脐香(《雷公炮炙论》)、麝脐香(《纲目》)、四味臭(《东医宝鉴》)、臭子、腊子(《中药志》)、香脐子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处方名:麝香、麝香仁。麝(《本经》),又名:麝父(《尔雅》)、香獐(《纲目》)、土獐(《本草述》)、拉石子、獐子、山驴子
【处方名】:麝香、射香、元寸、当门子等
【商品名】:毛壳麝香:又名毛麝香、毛香、整麝香。为猎取后割下香囊阴干者。以皮薄、饱满、有弹性,干燥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  麝香仁:又名麝香肉、散麝香、散香。为剖开香囊,除去皮囊后剩余部分阴干者。以颗粒紫黑色、粉末棕褐色、质柔、油润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  当门子:又名香子。呈颗粒状的优质麝香仁。
  元寸:又名元寸香、寸香。为呈粉末状的麝香仁。
  黑子麝香:为麝香仁黑色,粉末棕黄,香气浓烈,富有油性者。
【药用部位】:本动物的肉(麝肉)以及香腺囊的外皮(麝香壳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动植物资源分布】:分布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等地。现在多人工饲养。药材主产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;此外,东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广西、贵州、青海等地亦产。
4三白草鉴别
编辑
【英文名】RHIZOMA SAURURI HERBA SAURURI
【别名】白面姑、白舌骨、塘边藕
【来源】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(Lour.)Baill.的干燥根茎或全草。根茎秋季采挖;全草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晒干。
【制法】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性状】本品根茎呈圆柱形,稍弯曲,有分枝,长短不等;表面灰褐色,粗糙,有节及纵皱纹,节上有须根,呈环节状,节间长约2cm ;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,粉性。茎呈圆柱形,有纵沟4 条,一条较宽广;断面黄色,纤维性,中空。单叶互生,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~15cm ,宽2~10cm ;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,基出脉5 条;叶柄较长,有纵皱纹。总状花序于枝顶与叶对生,花小,棕褐色。蒴果近球形。气微,味淡。
【鉴别】取本品粉末2g,加石油醚(60~90℃)10ml,浸渍过夜,滤过,滤液置蒸发皿内,自然挥干,有特异的芳香气;加1%香草醛硫酸溶液,即显红色,放置后变为蓝紫色。
【性味归经】甘,辛,寒。归肺、膀胱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。用于小便不利,淋沥涩痛,白带,尿路感染,肾炎水肿;外治疮疡肿毒,湿疹。
【用法用量】 15~30g;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贮藏】置阴凉干燥处。
【摘录】《中国药典》
5红花鉴别
编辑
正品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,主产于新疆,全国均有栽培,是中国传统常用中药材。
红花味辛,性温。归心、肝经。有活血通经,散瘀止疼等功能。
由于前几年价位较高,市场上出现假劣红花,现就市上一些掺假手段揭露如下:
伪品红花一般多以添加杂质来加重其份量,也有用其它花类染色后加工而掺入红花中的。
杂质类:用净红花加入细沙、滑石粉、玉米糖稀、红颜色及杏黄色加工而成。
伪品类:用陈菊花、黄连须等粉碎后染色加工而成。
鉴别方法:
1. 从重量上进行鉴别:纯净红花(标准麻袋)每包20-23公斤,伪品一般麻袋中加上塑料薄膜,装的较松,也会超过25公斤。
2. 从颜色上进行鉴别:净品红花,颜色鲜艳。伪品红花,颜色较暗淡。
3. 从手感上进行鉴别:净品红花,手感柔软,泡松。伪品手感,觉得有硬硬的感觉,较顶手,轻揉后手中留有细微杂物。
4. 水鉴别:把本品放入水杯中,加入热水,轻轻搅拌,放置一会。把上半部分倒掉,这时水杯底如有杂物,系伪品或含杂。如用菊花染色者,上面颜色会洗掉,露出原形。
6龙眼肉掺伪鉴别
编辑
龙眼肉,又名益智、蜜脾、龙眼干,为无患子科植物龙
眼肉的假种皮。具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之效。临床上常用于气血不足,心悸怔仲、健忘失眠、血虚萎黄等证。
  目前,因其产量较少,加上制药行业、保健品生产和临床用药对本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,本品一直货缺价高。
  在市场上,一些不法分子在龙眼肉中掺进大量形状、色泽颇相似的红糖、果酱、水果干等掺杂品,经加工后以假乱真,增加重量,谋取暴利,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。掺伪物外观与真品极为相似。
  1 龙眼肉
呈不规则薄片,常数片粘结。长15mm,宽20~40mm,厚约1mm。黄棕色至棕褐色,半透明,外表面皱缩不平,内表面较光亮,有细密的纵皱纹。质柔润、气微香,味甜。其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,呈针状、棒状或簇状。
2 掺红糖
用浓度高的红糖水浸泡后加工而成,形状、大小类似龙眼肉,呈黄色至棕褐色。有蜜饯外感,肉厚明显增加至1.5mm左右,常数片粘结一起,大小不一。仔细掰开粘结在一起的龙眼肉中会发现包裹有糖质,糖味重,气微香,粘手,易吸潮。其分量较重,水浸黄棕色,有沉淀,味甜。
3 掺果酱
掺合果酱加工后的形状,大小类似龙眼肉,呈黄色至棕褐色,有粒状物混杂其间,肉皮吸附有杂物,光泽度差,看不到细密的纵皱纹,常数片粘结一起,大小不一。仔细掰开粘结一起的龙眼肉中常常发现有果酱在肉心中。味甜,气味香,粘手,有湿润感,易吸潮。其分量较重,水浸黄棕色,沉淀物较多,味甜。
4 掺果干
掺合经染色的葡萄干、樱桃干等加工后的形状,大小不太类似龙眼肉,呈黄色至棕褐色。常数片粘结成块,有人为加工的痕迹,呈不规则薄片,表面皱缔不平。糖味重,气微香。其分量较重,水浸后脱色,味微甜。
7冬虫夏草的鉴别
编辑
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,它的生长十分奇特:虫
草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,使其得病、僵化、死亡,于次年春夏自幼虫头部生出草茎,因而是虫菌复合体。
冬虫夏草的外形像一条头部长了草茎(子座)的蚕虫体(真菌幼虫复合体)。草茎深黄色,虫体红棕色或深褐色。草茎长度2至8厘米。虫体长度3至6厘米,直径0.3至0.7厘米,表面有密集的环纹,体下有8对足,中间4对足较明显;质脆易折断,断面乳白色或黄白色纤维状;有如同草菇、香菇的香气;味淡或微甜,有粘性。
因冬虫夏草产量少、价格昂贵,造假者较多。仔细观察不难鉴别:草茎与虫体分离,虫体无足或仅有3对以下,足部密生棕褐色细毛或质硬、嚼之有面粉石膏味者均可能是伪品。冬虫夏草具有强身延年,耐缺氧,降血脂,抗菌解毒,镇静安神,调节免疫,平喘祛痰,抗癌作用,增强心血管、血液、肝、肾功能。常用于治疗老年虚症、痰饮喘嗽、自汗盗汗、阳痿遗精、腰膝酸痛、病后久虚等症。
8黄连的鉴别
编辑
黄连为一种常用中药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
上品。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,故名黄连。黄连种类有3种:味连、雅连、云连。味连、雅连主产于四川,云连主产于云南。
[鉴别要点]:
1、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,常常弯曲,形如鸡爪,习称“鸡爪连”,其单枝根茎长3-6厘米,直径0.3-0.8厘米。表面粗糙,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,有须根及须根残基。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,习称“过桥”。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,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。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。质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橙红色
  或暗棕色,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,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有时中空。气微,味极其苦。
2、雅连 药材多为单枝、略呈圆柱形,形如“蚕状”,微弯曲,长4-8厘米,直径0.5-1厘米,“过桥”较长。顶端有少数残基。以身干,粗壮,无须根,形如蚕者为佳品。
3、云连 药材弯曲呈钩状,形如“蝎尾”,多为单枝,较细小。以干燥、条细、节多、须根少,色黄者为佳品。
9牵牛子的鉴别
编辑
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其
伪品主要为同科植物多刺月光花的干燥成熟种子。正品呈橘瓣状,腹面三棱形,有一点状微凹种脐。背面弓形隆起,有一条浅纵沟。水浸泡后种皮龟裂,手捻有明显黏滑感。多刺月光花子呈卵圆形,略扁,具钝三棱。背面稍弓形隆起,腹面为一钝棱线,有一圆形凹陷种脐。其主要区别在于种子腹面的不同。
10菟丝子的鉴别
编辑
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.的干燥成熟种子,主产于江苏、辽宁、吉林等省。

  正品 菟丝子呈类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1~1.5mm,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,微粗糙。放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深色小点,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。质坚硬。用开水浸泡,表面有粘性,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,形如吐丝。无臭,味微苦、涩。以色灰黄、颗粒饱满者为佳。
  伪品 据调查,全国尚有同属多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同地区作菟丝子使用:
1.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. Br.的种子是商品小粒菟丝子的主要品种之一,其性状特征与正品极为相似,难以区分。但二者种子横切面特征则有所差异,即不同品种的种皮两层栅栏细胞的长度比例不同,菟丝子栅栏细胞两列,外列细胞略短,壁木化,长15~20?滋m,内列细胞较长,壁非木化,长23~35?滋m,外侧近交界处有光辉带;南方菟丝子外列细胞壁木化,长15~20?滋m,内列细胞较长,壁非木化,长35~40?滋m。
2.日本菟丝子(金灯藤)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种子在黑龙江、吉林、甘肃等省使用,称大粒菟丝子,与菟丝子主要区别为:茎较粗壮,黄色带紫红色瘤状突起;花密集成短穗状花序,花柱长,合生为一,柱头2裂,药材种子较大,直径3~5mm。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,光滑,放大镜下观察,具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。
医院信息 · Hospital Information
地址:丰县凤城工农南路47号
邮编:221700
网站首页 | 医院概况 | 新闻动态 | 科室介绍 | 专家介绍 | 就医指南 | 党建文化 | 中医文化 | 联系我们
地址:丰县凤城工农南路47号